我國古代,通常把數學叫作“算術”。其實,現代的代數學、數論等最初都是由算術發展起來的。后來,算學、數學的概念出現了,它們逐漸代替了算術的含義,包括了全部數學,算術就變成了其中的一個分支了。![]()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,“算”指的是一種用竹子制作的計算器具,“算術”當然也就是指操作這種竹質計算器具的技術,同時,也泛指當時一切與計算有關的數學知識。“算術”一詞正式出現于《九章算術》中?!毒耪滤阈g》主要分為九章,包括方田、粟米等,大都是實用的名稱。比如“方田”指的是土地的形狀,講土地面的計算,屬于幾何的范圍;“粟米”是糧食的代稱,講的是各種糧食間的兌換,主要涉及的是比例,屬于算術的范圍。在隋唐時代,國家成立了培養天文家和數學家的專門機構——算學,它相當于現在大學里的數學系,教學用書有《孫子算法》《五曹算經》《九章算術》等算術書。 從19世紀開始,西方的一些數學學科,比如代數、三角、解析幾何、微積分、概率論等先后傳人我國,西方傳教士大多使用“數學”,中國古算術則依然沿襲著原來的“算學”。1935年,中國數學會確立了“算術”的意義,而算學與數學仍然并存使用。直至1939年,清華大學才把“算學系”改為“數學系”。這之后,數學才正式取代了“算術”。但在民間,當時的人們還是習慣于把數學叫作“算術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