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、歲月更迭,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,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王觀《慶清朝慢·踏青》原文及翻譯注釋,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![]() 《慶清朝慢·踏青》原文
《慶清朝慢·踏青》
王觀
調雨為酥,催冰做水,東君分付春還。何人便將輕暖,點破殘寒。結伴踏青去好,平頭鞋子小雙鸞。煙郊外,望中秀色,如有無間。
晴則個,陰則個,饾饤得天氣,有許多般。須教鏤花撥柳,爭要先看。不道吳綾繡襪,香泥斜沁幾行斑。東風巧,盡收翠綠,吹在眉山。
《慶清朝慢·踏青》譯文
春神東君吩咐春回大地,細雨成酥,寒冰化水。又是誰用輕暖趕走了尚未消盡的寒意?還是穿著鞋面繡有雙鸞的繡花鞋,一起結伴野外踏青去好。在煙霧彌漫的郊野,看到的優美的景色均在若有若無中。
天一會兒晴,一會陰,晴晴陰陰間雜著,變化萬端。撩動花兒,撥弄柳絲,爭先恐后。一不小心腳踏進泥淖里,泥漿得羅襪斑斑點點,惹得姑娘們緊鎖眉黛,恰是乖巧的春風,收盡滿川翠綠,都吹到她們的眉毛上。
《慶清朝慢·踏青》的注釋
慶清朝慢:王觀創調。一作《慶清朝》。雙調九十七字,平韻格。
東君:司春之神。古亦稱太陽為東君。
輕暖:微暖。
小雙鸞:鞋面所繡之雙鸞圖案。
煙郊:月色朦朧或煙霧彌漫的郊野。
望中:視野之中。
則個:表示動作進行時之語助詞,近于“著”或“者”。全句意思相當于“有時晴,有時陰”。
饾饤(dòu dìng):原意指將食品混雜。此處比喻天氣雜亂,雜湊堆砌,含幽默語氣。
鏤花:一作“撩花”。
吳綾:吳地所產綾羅絲綢。
香泥:芳香的泥土。
眉山:女子秀麗的雙眉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二:“ 文君(卓文君)姣好,眉色如望遠山。”
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詞詠踏青,以工麗、尖新的筆觸,從春日里天氣的變化和姑娘們的踏青活動兩方面入手來描繪春景,將兩者和諧地組合成一幅風流楚楚、生意盎然的春景圖。王觀詞內容單薄,境界狹小,不出傳統格調,但構思新穎,造語佻麗,藝術上有他的特色。 作者簡介 王觀(1035--1100),字通叟,生于如皋(今江蘇如皋),北宋著名詞人。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,他得中科舉及第。宋仁宗嘉佑二年(1057年),考中進士。其后,歷任大理寺丞、江都知縣等職,在任時作《揚州賦》,宋神宗閱后大喜,大加褒賞;又撰《揚州芍藥譜》一卷,遂被重用為翰林學士凈土。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: 1、“曹雪芹《臨江仙·柳絮》”的原文翻譯 2、“陸游《水龍吟·春日游摩訶池》”的原文翻譯 3、“歐陽修《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》”的原文翻譯 4、“溫庭筠《春日野行》”的原文翻譯 5、“韋應物《春游南亭》”的原文翻譯 |